编程猫少儿编程加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品牌网 > 教育风云人物 >

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到创业型大学

作者:xu     来源:未知   时间:2017-08-16 11:00:30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在所有人才中,创造性人才难得。创造性人才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原始和有力的推动者。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Nathan Marsh Pusey)认为
作者简介:付八军,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在所有人才中,创造性人才*难得。创造性人才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原始和*有力的推动者。哈佛大学*24任校长普西(Nathan Marsh Pusey)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事实上,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在世界科技文化史上留下过光辉的篇章。英国学者坦普尔(Robert K.G. Temple)曾经指出,当前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除了指南针、印刷术、纸、火药四大发明之外,还有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现代音乐、十进制计算、纸币、多级火箭、水下鱼雷乃至蒸汽机的核心设计等,都源于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明代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开始落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经济腾飞建立在“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上,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离创新型国家相距甚远。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创造性教育。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与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提出的“创业型大学”概念,尽管其内涵与价值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育的实效与实用,注重成果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竞争,正是贯彻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那么,如何在理论上梳理从创造性人才到创造性教育再到创业型大学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创业型大学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施行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平台,就成为顺利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强化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课题。
 
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
 
何谓创造性人才,学界亦是见仁见智。虽然有些学者将创造性人才、创造人才、创造型人才、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等严格区分开来,但过分地纠缠这些概念意义不大。许多情况下,这些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与外延,至少在核心要义上是相通的。因此,文章不再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而是试从几种代表性观点入手,结合探讨主题,揭示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形象”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指所有创造性人才共有的、必备的品质与能力。事实上,学者们在探讨创造性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时,均是针对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先生曾提出一个公式: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在该公式中,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范畴,思维和想象是其两个重要成分;创造性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等。林先生肯定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的调研结果,即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青少年时期大多不是高智商,而且处在中等或者中上等智商。可见,在林先生的研究中,对于绝大多数处于中等及以上智力水平的人来说,创造性人格比创造性思维更为重要。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创造性人才的“四维界定观”,即创造性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创造性素养、较好的创造性素质和较强的创造性技能,在一定领域有效开展创造性活动并能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在这个界定中,创造性素养、创造性素质以及创造性技能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前面所说的智力因素,也包括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该定义特别强调创造性成果。这就表明,一位创造性人才必定在某些领域有所表现,否则,我们还很难将之定性为创造性人才。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人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有其特定的表现。其中,*关键的一点便是他有在他那个年龄与环境所能形成的个人独立判断与意见。正如有文所言,人的素质差异,本质上不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在于能否掌握一技之长,而在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创造性人才在学界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说,有多少位学者对此下定义,就会有多少种关于创造性人才的含义。但是,无论如何,创造性人才必定体现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创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创造能力,缺乏创造性的表现与业绩,创造性人才的界定与评价就失去了依据。无论是林崇德先生关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公式,还是前文提到的“四维界定观”,抑或其他学者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理论见解,均是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共同品质与关键能力的。可以说,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体现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融合,抓住了创造性人才*为独特的灵魂,是所有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共同的品质与能力,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
 
研究与发掘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重要目的之一是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培养乃至识别创造性人才。但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工作场合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培养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创造性人才。例如对于一位在读学生来说,他能写出一篇**的论文,或许能够表明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对于一位在实践工作中的工程师来说,他能改造某种工艺,使工作更为有效与快捷,或许能够表明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对于一位医药方面的科学家来说,他能发明一种具有市场前景的药品,或者在医药理论上提出被同行学者们啧啧称赞的重要新论,都可谓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也表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并非高不可攀,在我们身边,只要稍作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众多的各种创造性人才。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创造性人才缺少的或许正是机会、条件或者努力的方向。
 
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教育
 
如前所述,在学生时代的创造性人才,由于年龄尚小,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总体上显得相对微弱。但是,与其他动物以本能体现的创造潜能不同,人类这种微弱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特别需要培养与发掘,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分布呈现橄榄形,智商在80~120的人,占了总人口的78%,智商在140以上与70以下的,合起来也只占到总人口的4%。从这里可以看出,天才和傻子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正常水平。但是,人的发展与成就却是千差万别。有的人体现出了巨大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人则默默无闻,甚至不乏“伤仲永”的悲剧重演。究其原因,这与后天的环境尤其是积极主动正向的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如果是那种发掘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造性教育,就像交给我们一把打开世界知识奥秘的钥匙,使我们在以后的人生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做出创造性的业绩。正如有文所言,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但需要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被诱发和表现出来。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需要创造性教育,这种教育正是诱发创新品质与创造天赋、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适宜环境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称得上创造性教育呢?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开创造性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此后,美国、日本等在一段时期内都非常重视创造性教育。中国创造性教育的开拓者一般公认为是陶行知,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来发表《创造宣言》。时至今日,创造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甚至就具体落实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创造性教育提出了具体的举措。例如有文提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①具有专业兴趣的学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对象和前提; ②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 ③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④大师名家授课是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还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从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再到智能型教育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综合各种理论见解,创造性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②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质,教育是发掘个人创造潜质的基本途径; ③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是创造性的主要动力,强烈的创造动机会激发人的创造能力; ④创造力的高低与任何职业的成就成正比,创造力开发对于各种职业和各个领域的每个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所谓创造性教育,就是在基于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质的理论认识上,主张通过激发人自主的创造热情,引导人们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来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在这种教育语境中,至少有这样三个关键词:人人有才、自我追求、开拓创新。
 
应该说,当前我国普遍施行的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离创造性教育仍有一定距离。那么,如何革新我国现行教育,使之走向创造教育呢?真正的创造性教育应自然而然地体现教育的创造性,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就像素质教育一样,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自然是提高素质的教育,而且包括了品德、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同时,创造性教育应该在正常的教育过程中自然地进行,并不需要增设特殊的课程,也不需要另辟一条教育途径。正如林崇德先生所言,“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新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不须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确实,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各种关于深化高校创造性教育改革的培养模式与根本途径,均没有提及新课程与新形式的设立,而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完善。现实的问题是,尽管我国形成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且并不冲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却又没有贯彻落实。例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在一文中提到,多年前他就设计了创造性教育模式,即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SSR模式”。这个模式总结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由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三种形式组成。该文曾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2期上,并且被评选为**论文一等奖,但没有任何大学愿意进行改革试验。
 
创业型大学施行创造性教育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达成两个共识:其一,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在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能够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便是创造性教育;其二,中国不乏创造性教育的理念,却缺乏创造性教育的实践。那么,创业型大学能否成为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平台,取决于创业型大学能否培养创造性人才,亦即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看,创业型大学正是具备适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环境,施行创造性教育。
 
*一,从学理而言,创业型大学致力于学术成果转化,有利于打造创造性的学术环境。研究表明,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不是学术资本主义,而是学术资本转化,亦即学术成果转化。毫无疑问,服务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大学赢得各方支持的重要途径,传统型院校亦在提倡学术成果转化。但是,只有在创业型大学,学术成果转化才从一种战略高度被提升为大学的一项历史使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转化实绩论英雄”。在创业型大学,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同样重要,成为大学的两个基本目标,而科学研究只是手段。也就是说,创业型大学并不是不需要科学研究,而是以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成果转化作为标准来判断科学研究的业绩与贡献。显然,相对于传统型大学学以致知的科研观而言,创业型大学学以致用的科研观对科学研究成果有了更高的要求。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创新性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实现转化,并产生市场效应。那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尤其是那些只带来学术泡沫的伪科学研究,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所既能生产创新成果又实现成果转化的创业型大学,自然是一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创新性大学。我们当然无法否定,这是一个适宜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育环境,亦即创业型大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施行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平台。
 
确实,创业型大学存在学术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人才培养与学术创业的此消彼长。但是,这只是制度设计不当导致的结果,并不能由此否定这种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成熟的创业型大学,大学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主要体现为技术顾问、专利产品、教学服务等,教学育人的时间与精力得到了保证,如果他们要组建学科性公司,创办实体性企业,则往往选择离岗创业。因此,致力于学术成果转化的创业型大学,仍以培养人才作为大学的中心任务,这是一个适宜施行创造教育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亦有研究表明,创业型大学必定培养创业型人才,但这种人才不可能马上成为创业工作者,它主要是培养一种创业潜质,这种潜质体现的正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通向创造性人才。
 
*二,从实践来看,国际上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均是施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典范。当前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证明,他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上做得非常出色。例如MIT作为世界上*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而且校友们在财富创造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MIT学习或者工作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86人,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哈佛大学*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等大批创造性人才均为该校校友。1997年,美国波士顿银行发布的《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的影响》(MIT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展示了MIT创新创业的成绩:MIT校友创办的公司遍布全球,仅从1994年来看,若视这些公司作为一个国家,其创造的财富在全球可列*24位。又如美国另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导师或者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或者工作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61位,美国*31任总统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两位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与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被誉为史上*成功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Tiger Woods)等一大批创造性人才均为该校校友。2012年,查尔斯·埃斯利(Charles Eesley)与威廉(William F.Miller)教授合作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校友创新创业教育调查显示,约39 900家活跃企业的根源都能追溯到斯坦福大学,如果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该经济体将成为世界十强。再如仅仅只用30年时间就跃入世界名校之列的华威大学,近年以不足1/10的招生录取率吸引全球**生源,培养了诸如英国上议院原**瓦莱瑞·阿莫斯(Valerie Amos)、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执行主席(肯尼亚副总统)乔治·赛托蒂(Goorge Saitoti)、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导演保罗·安德森(Paul Edward Anderson)等一大批杰出创造性人才。
 
从MIT、斯坦福大学、华威大学等教育实践来看,创业型大学无疑是推进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平台。正如埃兹科维茨所言,作为创业型大学典范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也如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院士所言,“创业型大学”这个提法“名字可能不是*好听”,但这将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捕捉商业机会,必须具有敏锐的头脑与强烈的热情。同时,我们强调的创业不是一般的创业,而是学术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提供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与产品。显然,创业型大学的这种创业文化,正是创造性教育*想塑造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施行创造性教育的大学远非只有创业型大学,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中同样可以实现。但是,创业型大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必定有成功的创造性教育。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成功地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那么,这所大学还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创业型大学。
 
总之,创业型大学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并不是每所学术本位的传统型院校都要转型为创业型大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创业型大学不等于商业化、营利性大学,同样以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与历史使命。在当前中国不少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到了学术成果的转化,而较少看到其本身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教育的塑造,这也正是学界少数学者视创业型大学为洪水猛兽的重要原因之一。殊不知,贯彻创造性教育,培育创造性人才,正是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文标题: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到创业型大学
本文地址:http://www.eduppw.com/fyrw/25205.html
  • *姓名:
  • *联系电话:
  • 投资金额:
  • 加盟地区:
  • 留言内容:
    • 您将更快更准得获取到企业的邮寄资料
    • 很喜欢你们的品牌,请尽快电话与我联系!
    • 请问贵公司的直营店地址在哪里?
    • 我已经留下了邮箱,请尽快邮寄资料给我!
    • 已有店面,请尽快电话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贵公司品牌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 我已阅读并同意《教育品牌网服务条款
  • 登录 还不是会员? 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昂立早教加盟
爱亲母婴加盟
瓦力工厂机器人加盟

相关热点资讯

罗兰数字音乐加盟

特别推荐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加盟详情:中国教育品牌网提供了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