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少儿编程加盟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品牌网 > 教育品牌动态 >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作者:中国教育品牌网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6-11 09:11:27
[摘要]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是耳闻目睹的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是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常常令我们惊讶。在电视上,一位母亲曾这样哭诉:她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一个母亲想尝尝味道,可是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母亲:“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无数的事实让父母们不禁自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与。麻木不仁?”

  现代的孩子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能充斥着战争、暴力、犯罪、残忍或是不公正……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爱心,变得冷酷无情。当孩子所遭受的残忍越多,他们就会越少感到苦恼,开始容忍不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这些负面的影响, 终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更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2003-2004年的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其中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也即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学生有自杀的念头;而其中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此项调查结果足以令家长不。寒而栗。我们可以不去探究这是人在发展过程中生理上的正常现象,还是社会的影响,但是我们都要在心中敲一记警钟: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爱心教育。

  在当今青少年当中,待人卑鄙和为人刻薄的很多,孩子残忍行为上升趋势的事实令人惊恐。为人刻薄也许不会导致看得见的伤害,但是,它却会留下无法磨灭的感情上的伤痕,扰乱道德成长的正常进程,可以制止这些残忍行为与现象的良药只有“爱心’,。

  反省一下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很多父母对孩子是倍加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是唯独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责任心的教育,似乎他们天生只有学习,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知道爱父母,不会爱他人,不懂爱生活,不屑爱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为别人付出,从来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也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更不要说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主动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警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孩子的良知与感情,使他们变得宽容而具有同情心,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无所有。

  “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是英国有着“铁娘子”之称的切尔夫人的一句名言。

  我们培养一个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会他的是“爱”。教育孩子要首先爱自己的妈妈,爱亲人,爱老师,然后推及、延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这种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将生活在没有爱心的世界里。

  现在有好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家人、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这些孩子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半点儿打击。常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为几句气话而想不开,以致离家出走,甚至还有的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愿望,毒害亲生的父母,等等。现在,我们面对不止一两个自杀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还有大批没有爱心、缺少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苦难的一代人。这些孩子在将生命轻轻一掷时,或者在学习、生活时,丝毫不会考虑自己的“一去”将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怎样的痛苦,也不理解父母对其成长的含辛茹苦,更不会想到自己辜负了国家、社会的培养,又何谈“爱”字?

  我们必须努力地通过使用 有效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影响,培养我们的孩子充满爱与仁慈,教导他们在遇到冷酷和残忍的事情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

  一、教育孩子要勇于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句美丽动人的话。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这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类世界有爱,这是人类得以幸福和谐、得以繁荣兴盛的前提之一。如果没有爱,世界将变成一个无望的冰窟。

  爱人是人的本质要求。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社会的综合,具体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好的调和剂,爱能改变一切,爱能产生互动效应。一个人心中充满爱就会得到加倍的回报。一个家庭充满爱,家庭就会充满幸福。让世界充满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爱的含义应该是博大宽泛的,对弱者的同情和援助,对丑恶的鄙弃和抵制,对美好高尚境界的追寻和创造……人类的所有美德都可以被爱的羽翼涵盖。

  懂得爱的人必定温厚而宽容,他决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强加于人;怀着爱心的人必定真诚而大度,如果需要,他会毫不犹豫地展示自己的灵魂,捧出自己的心。

  爱的价值用金钱难以衡量,心藏握凝的人甩出的大把金币,有时还不如贫穷的善者脸上的一丝微笑。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用爱的目光打量世界,用爱的情怀对待同类,那么人类的很多灾难就会消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就会祥和得多。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相信爱,学会爱,愿意付出爱。

  “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不仅仅在歌里这么唱,在生活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都想一想,爱的暖流,是不是在我们的心里流淌?

  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让孩子做到永存爱心,就需要引导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1.要加强孩子的自爱心

  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自爱包含着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及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2.培养孩子的爱人之德

  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鼓励孩子的利人之行

  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佛教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真正的仁爱具有真诚性、利他性和无私性。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期望回报的,而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然而,人际关系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正如墨子在《墨子·兼爱》中所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现实生活中,许多宽厚的人,常有“己愈予人己愈多”的感受。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总是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奉献给他人,而自己的感情并不会因“给予”而减少;相反,我们给予他人的愈多,那么自己所得的也会愈多,从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丰富、高尚。

  4.要让孩子坚守仁德之道

  古人讲仁爱,并非让人们去爱一切人,而是教导人们要“爱之以道”、“爱之以德”。孔子主张“爱有差等”,能爱能憎。

  子贡曾问孔子:“君子有憎恶的人吗?”

  孔子肯定地回答说:“有憎恶的人。憎恶一味传播别人坏处的人,憎恶处在下面而毁谤上面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憎恶刚腹自用而且顽固的人。”

  孔子问子贡:“你也有憎恶的人吗?”

  子贡说:“我憎恶把偷取别人成绩当做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憎恶把攻汗别人短处当做正直的人。”

  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仁爱还有另一面,即能判断善恶、分清是非、坚持原则。

  无是非者无所爱,唯明理者方能爱。我们要当爱则爱,当恨则恨。正像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道德产物。如若对错误的东西、丑恶的现象和罪恶的人一味讲爱,那就会姑息养奸,把“爱”变成了“害”,不仅失去了仁爱的价值,而且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结出“过爱不义”的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憎才能爱。

  二、教孩子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

  有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女儿养大,并相继考上名牌大学。在别人的眼里,母亲是伟大的。可是当三个女儿如小鸟般飞出巢后,母亲忽然感到孤独、寂寞,希望日后能与其中一个女儿生活在一起,但三姐妹谁也不意……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现今社会里,有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不择手段、不惜金钱,甚至不顾一切代价,这是母爱的弱点。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父母,离不开亲人,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学。我们在培养孩子立足社会的能力,呵护孩子心灵健康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爱。不会回报爱的孩子是缺乏爱心的人,而缺乏爱心的人是不会受社会欢迎的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黏合剂。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没有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儿童期忽略社会情感的培养,成人之后,“社会情感缺失”就会导致冷漠、偏激、敌对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现。

  忽视社会情感的培养,孩子不但会丧失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灾难。“清华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一个个悲剧的发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给人自私、无理、不尊重人、不懂得爱的感觉?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独”,因而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的机会;其次,对于自家的“独苗”,家长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再次,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家人的关爱照顾当成理所当然。这种过度关爱的结果是,孩子心中无父母,体味不到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艰辛,又怎能产生感激之情呢?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感激是一种正面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础,会珍惜别人的给予,善待别人;感激是强大的动力激发系统,一个人获得他人帮助之后,可以激发他做出善举或努力以此作为回报。因此,教会孩子从小心存感激,对人体恤,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绪,会使孩子的心灵存有一份真与善,使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富足和美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感激他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比如,有些孩子很有爱心,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总能主动去关心。可是,友善和关心,可能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他会产生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肯定孩子的关爱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认识到爱与被爱的互动性,将感激和爱形成习惯,融入品行。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人的心理需要中,爱的需要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母亲怀抱的婴儿时期,孩子需要的已不单单只是乳汁,更多的是需要母亲的爱与关怀,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儿童生命和健康的要素。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铁丝缝制了一个象征的猴子并在上面挂着一个奶瓶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同时又用绒布缝制了另一个象征的猴妈妈,虽然没有食物和水,但是可以提供温暖(爱与关怀)。结果发现,小猴子90%以上的时间和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是饿的时候才跑到挂有奶瓶的铁丝妈妈那里去,尤其是在受到惊吓时,它们毫无例外地跑到绒布妈妈那里去寻求保护。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爱的贫乏有时远比物质贫乏对孩子的心灵有更大的影响。平日里,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孩子随意蹂a鲜花,虐待小动物,甚至欺辱弱小,毁物伤人。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爱,经常遭受体罚。他们不懂得爱,感情受到压抑,往往以暴力残忍的行为消除内心的压抑和不满情绪,以得到乐趣。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缺乏同情心,不会去关心亲人,对社会缺乏责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爱心。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都天生有爱心,但孩子的爱心表现得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爱心。

  1.爱心培养从幼儿抓起

  婴幼儿时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做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2.父亲要教孩子爱母亲

  我们常常听到母亲抱怨孩子如何不关心自己,有的甚至还打骂母亲。母亲用血乳养育了孩子,孩子却忘恩负义。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错,其实深究的话,就会发现孩子是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养成了这种恶习。

  父母是孩子 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将这种爱推及到别人身上。丈夫应该尊重并热爱自己的妻子,以此来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自己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朋友甚至是爱不相干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家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是很难真正地爱其他人的。

  夫妻间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在培养孩子的爱心方面,父亲的作用尤为关键。父亲应该教孩子尊重母亲,不。要对母亲高声大嚷,不要嫌弃母亲的唠叨(因为这也是母亲的爱);父亲应该教孩子关心母亲,关心母亲的身体,体贴母亲的困苦,在母亲遇到困难时站在她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应该教孩子感谢母亲,感谢母亲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的爱心。当然,做母亲的也应该教孩子爱父亲。

  3.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

  善良是人性中 美丽、 温暖的一缕阳光,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的、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爱。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这种情感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培养才会产生效果。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健壮的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子。

  那么,怎样才能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怎样教他与人为善?怎样才能使孩子在见到其他人的痛苦之后,设身处地地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并对别人的痛苦和忧伤产生切肤之痛呢?

  善良的根须在于培植,父母应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应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活动,做父母的应热忱支持孩子参加这种活动。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通过对物质东西的淡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比如,父母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就会慢慢减弱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们的心中装下别人,看到别人的存在,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付出爱心。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途径帮助孩子找到奉献爱心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或者带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

  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正面事物,培育孩子的爱心。

  (1)教育孩子热爱动物、热爱生命。

  英国有句名言:“爱我者爱我的狗。”把狗等同于人,借用小动物启迪孩子的爱心是 直观、 便捷的方式。现代社会掀起“宠物热”并非全是精神空虚,它是人类在人情淡薄的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中借用宠物培育爱心,其根本目的仍是呼唤美好的人性。

  精神病学家主张:“对患有精神障碍症的人来说,喂养猫狗能疗治心理残缺、缓解病症、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爱心,从而热爱生活,恢复健康。”同样,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借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天性来唤起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孩子 常说的几个词。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大人们也习惯用这些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只要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会让爱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 学会的话一般是“爸爸”、“妈妈”,这表明在孩子的意识中 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但是作为父母,千万不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该让孩子懂得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在家中,父母应教育孩子尊敬爷爷、奶奶和父母,形成“长辈先用, 后轮到我”的意识。

  父母是孩子 直接的教育者,应该注意把自己的辛劳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之爱的伟大,懂得父母为了自己的幸福作出了多么大的牺牲。这样,孩子便会体谅父母,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伺候”。有机会也让孩子学习照顾父母、长辈,让孩子明白爱心是相互交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

  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让孩子在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他人:如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要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作贡献;要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们玩,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5.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通过以下的三个方法,父母能够体会到帮助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思维和感情,能够有效地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爱心。

  (1)转换角色。

  父母可以在家中做这样的实验:当兄弟姐妹之间、孩子与朋友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求相关的人停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有什么感受;然后要求每个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方会说什么和做什么?”这个方法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法,能帮助每个人对麻烦的形势获得一个不同的视角。对孩子来说,使用布娃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一个布娃娃代表冲突中的一方,孩子就可以与布娃娃一起将问题演示出来。

  角色转换不一定只用于冲突之中,它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帮助孩子理解相关的人的观点。比如,父母可以经常这样问孩子:“你认为彬彬总是侮辱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可能考虑到是因为彬彬自我感觉不好,羞辱别人会让他好受些。这样孩子就可能会改变对彬彬的态度,或者自觉帮助彬彬。

  “你认为莎莎总是跟着你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可能会想到是因为莎莎很孤独,而且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以后就会试着去关心莎莎。

  “为什么爸爸总是对你大吼大叫?”当孩子知道爸爸是因为正在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问题而心情非常压抑时,就会理解爸爸的不易,也会更加热爱爸爸。

  经常让孩子从别人的观点、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增强孩子的同情心,也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2)设身处地。

  父母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情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想一想,从我们的角度想象一下身临其境会是怎么回事,这样就会培养孩子照顾别人感受的自觉性。

  利用类似下边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感受。12岁的强强弄不明白,因为忘记告诉妈妈自己在哪儿,妈妈竟会那么焦虑不安。有一天,妈妈对强强说:“假设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不知道你在哪儿,天渐渐黑了,我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感觉呢?”强强真的设身处地地为妈妈着想,把自己假设成妈妈,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想想会说什么和有什么感觉。想过之后,强强马上向妈妈赔礼道歉,说从来没有意识到妈妈会这么担忧,并且保证以后决不忘记给家里打电话。

  (3)想象别人的感觉。

  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假设孩子为给自己寄来生日礼品的姑妈寄出一张感谢卡,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意识到姑妈收到卡片时的感觉。“现在假设你是姑妈,你打开信箱看见这张卡片,你读到上面写的话会有什么感觉呢?”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想象的技巧扩展到其他的、孩子没有见过的人身上,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问:“如果你是一位新搬来的人,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区,谁也不认识,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摔倒的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经常这样问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把握住别人的需要和感情,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拥有爱心。

  6.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孩子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就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

  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径而不断扩屏和升腾。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品牌教育网 责任编辑:关注教育
上一篇:悦见教育何以成为行家模式新秀?
下一篇:没有了
本文标题: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eduppw.com/jyppdt/65846.html
  • *姓名:
  • *联系电话:
  • 投资金额:
  • 加盟地区:
  • 留言内容:
    • 您将更快更准得获取到企业的邮寄资料
    • 很喜欢你们的品牌,请尽快电话与我联系!
    • 请问贵公司的直营店地址在哪里?
    • 我已经留下了邮箱,请尽快邮寄资料给我!
    • 已有店面,请尽快电话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贵公司品牌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 我已阅读并同意《教育品牌网服务条款
  • 登录 还不是会员? 立即注册
昂立早教加盟
爱亲母婴加盟
瓦力工厂机器人加盟
罗兰数字音乐加盟

特别推荐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加盟详情:中国教育品牌网提供了最新的...